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踏寻鄂西北抗战足迹 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以“三下乡”实践传承红色薪火

来源: 发表时间:2025-09-02

(文/图 王晓)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挖掘鄂西北红色抗战资源,让青年一代在实地探访中铭记历史、传承精神,86,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晓带领鄂西北红色薪火传承队”社会实践团队先后赴老河口、竹溪、房县等地开展三下乡红色实践活动。团队通过走访历史遗址、纪念馆,收集珍贵史料,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以实际行动激活红色记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老河口作为抗战时期鄂西北的军事重镇与战略要地,是实践队探访的首站。团队走进老河口博物馆——国民政府第五战区李宗仁司令长官部旧址抗战烽火专题展区,泛黄的战地书信、锈迹斑斑的步枪、残缺的作战地图等实物展品,瞬间将队员们带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王晓老师结合馆内史料,细致讲解老河口在抗战中的重要地位——这里不仅是第五战区物资转运的关键枢纽,更是军民协同抵御日军的前沿阵地。这些展品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鄂西北军民浴血奋战的见证。

这座保存完好的民国建筑群,曾是第五战区指挥抗战的神经中枢随枣会战”、“枣宜会战等重大战役的战略部署均在此酝酿。队员们沿着旧址内的作战指挥室、参谋办公室、通讯室逐一参观,在复原的指挥场景中,桌上的军用电话、墙上的军事沙盘、悬挂的作战地图,仿佛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紧张的作战氛围。此次老河口之行,团队成员对鄂西北抗战的整体脉络有了更系统的认知,为后续展现完整的鄂西北抗战记忆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还到达竹溪县,在群山间追寻抗战印记。团队到达当地群众口中的抗战桥”遗址当地村民一同回忆抗战历史还与村民一同整理抗战桥的民间传说,填补史料记载的空白。离开抗战桥遗址后,实践队前往竹溪关垭战斗遗址。关垭作为鄂陕边境的重要隘口,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优势,在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是解放军西进陕南、解放西南的关键战斗阵地,当年的关垭战役为后续陕南全境解放奠定了基础。在遗址现场,王晓老师结合地形与历史文献,为队员们还原了战斗场景队员们沿残存战壕徒步,触摸炮火侵蚀的岩壁,深刻体会到战争年代的艰苦卓绝。

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团队来到房县雷天明纪念馆。雷天明作为房县籍抗日英烈,抗战时期曾创办《动员日报》,以笔为枪传播抗日思想,后又组织抗日救亡团体,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参军支前,1947年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在纪念馆内,队员们认真了解雷天明烈士弃文从戎、以身许国的生平事迹,凝视其生前使用的钢笔、撰写的手稿,无不被其坚定的理想信念所打动,同时还向周边村民收集雷天明烈士在房县组织群众制作军鞋、筹集粮食的鲜人事迹,丰富了抗战故事的细节。

此次三下乡红色实践活动,团队不仅收集了大量一手史料、挖掘了个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更让队员们在实地探访中深刻了解了鄂西北人民在抗战中的巨大付出与卓越贡献。王晓老师表示,后续团队将把收集到的史料、故事进行系统整理并通过图文、短视频等更多的形式呈现,让更多人了解鄂西北的抗战历史,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承激励更多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