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宇 图/陈震)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学院“红土青创”社会实践团队在入选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指导、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井冈山中心)主办的2025年“井冈情·中国梦”专项行动后,聚焦井冈山地理标志产品赋能乡村振兴发展,与全国各地高校学生齐聚中国革命圣地——江西井冈山,于8月20日至8月26日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专题调研活动。以行走的思政课引领青年学生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坚定青年奋斗使命,以专业技能赋能革命老区乡村发展。

一、踏寻红色足迹 铸牢青春信仰
在井冈山中心的集中组织下,团队成员踏在浸过先辈热血的红土上,仰望八角楼,寻找当年的革命印记,感受革命领袖毛泽东在艰难中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精神;走访黄洋界炮台、井冈山烈士陵园、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等旧址,触摸带着岁月痕迹的物件,重温着峥嵘的革命历史,团队成员更真切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的真正含义,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谋求革命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的无畏勇气和坚定信念;团队成员顶着烈日,沿着当年红军的行军路线,徒步四公里前往坝上红军村,亲身体验红军急行军的艰辛与纪律。在革命烈士李筱甫后代家,团队成员亲自做红军餐、参与农务劳动,听革命后代李祖芳深情地回忆起祖辈当年革命的峥嵘岁月,讲述着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祖辈常说,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同学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三湾改编》情景课上,聆听历史讲解后团队成员通过协作角色扮演,深化对“支部建在连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理解;听援藏军人后代芦继兵、抗美援朝军人后代刘航分享长辈红色故事,从烽火岁月的坚守,到和平年代的传承,让同学们深刻领悟到了信仰的力量;在编草鞋体验课上,粗糙草鞋的刺痛让同学们真切感受红军艰苦与信念,也感悟军民互助传统与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
在井冈山博物馆,生动的历史照片、详实的文献资料、逼真的场景复原,将黄洋界保卫战的硝烟弥漫、朱毛会师的历史性时刻、红军战士在恶劣环境下坚持斗争的感人画面,一一重现在队员们眼前。队员们认真领悟着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发展、巩固的艰难历程,深入了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如何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形成。
从团队凝聚到初心觉醒,再到感悟中生长的担当,红色精神在一步步实践中化为清晰的青春使命,指引着同学们将红色旗帜高高扬起。
二、深入调查研究 探寻振兴路径
在完成了井冈山革命旧址的参观学习后,实践团围绕调研课题,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足迹,来到井冈山茅坪镇神山村,调研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成员在村支部观看纪录片《情暖井冈》,了解村庄脱贫攻坚历程。通过与村民们的深入交流,了解到神山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党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好政策下,大力发展井冈山竹笋、井冈山茶叶等产业,做活红色旅游,将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有机融合,实现村民人数和收入的十余倍发展。村民人人腰包鼓了,生活幸福指数涨了,对未来的信心更加增强了。
实践团还陆续走进井冈山农业农村局、井冈山茨坪镇大井村、杜鹃广场直播经济总部大楼,掌握了井冈山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数据,获取了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素材。实践团队边听边问边梳理,将村民对于目前促进地理标志产品发展新思考一一记录。


三、 汇聚实践成果 贡献职院智慧
实践团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感凝练升华为扎实的实践成果。在实践活动最后议程课题成果汇报会上,团队代表王勤同学以《地理标志产品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井冈山”品牌为例》为主题,系统梳理和展示了团队的调研发现与思考,为“井冈山”地理标志性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建言献策,艺术学院专业学生发挥专业特长设计了“井冈有礼”系列产品包装设计,展现了青年学子以专业智慧服务乡村发展的担当与能力。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红色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震撼心灵的触动,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感悟了革命先辈的英勇坚韧,摸底了革命老区青年人就业创业的发展形势,锤炼了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担当本领。下一步,实践团队将把本次实践之行的所学所感所悟转化为前进的强大动力,收集详实丰富的基础资料,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积极宣传井冈山精神,为井冈山红米、竹笋等地理标志产品进行产品包装设计,为推动革命老区地理标志性产品蓬勃发展提供更多科学有益的思考,贡献湖北工业职院青年学子力量。